djgavin 发表于 2016-4-8 20:40:09

也谈茶道与香道

茶道也好香道也罢,其形式未必只是形式,而是入定的一个过程,我想大家都明了修佛之人的诵经礼佛,禅修打坐 并非是形式而是修行,而茶道,香道,的仪式我想大家可能厌倦其烦琐但看过刘良佑大师的关于香道的一些资料,大家应该更能明了品香只是结果而已,其香道的过程才是修行,大家都知道茶和香都是中国传到日本的,但日本发扬升华为“道”(因为历史原因个人对日本也没什么好感)但既然日本可以拿过去我们为什么不能再拿回来呢?刘良佑大师想推广就是中国自己的香道吧。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六祖慧能此偈为大智慧,心中有佛,则佛无处不在,此言皆是对形式的的批断,但纭纭修佛之人哪个又不是诵经礼佛呢,又有几人能达到六祖慧能和浮生若茶兄所言的茶道大师的境界呢?来翰龙这里的朋友大多是品茶的,大家也应该知道有一种叫飘逸杯的东西,泡茶很方便,很容易控制泡的时间和份量,但论坛里的一些品茶的前辈恐怕用的更多的是紫砂和盖碗吧?就普耳而言醒茶洗茶等工序虽然烦琐但品饮者有几个不是乐在其中呢,个人喜欢铁观音习惯潮汕的功夫茶的泡法,过程和品饮已经是一体,即便自己独饮也是如此,但我并不欣赏那些表演性的茶道,那道真正的拘泥于形式,脱离茶的本质了。

我接触香道不久谈不上懂,只是一个台湾朋友教导了一些操作的过程和要领,沉香的内涵更高于其香气,所以心燥时会先静心,燃一粒香碳,埋入香灰,整理香灰放云母,切沉香,投香入品香炉,品香……
如此物我两忘,入定茗香。我想这才是大家所想追求的吧。如你要是只在乎最后的香气那么只是品香,电香炉就很适合了,我平时睡前喜欢在电香炉里放如一点陈粉,悠然香气而眠。但品香和香道的区别就在于心境,香道过程是修行。…… 一家乱言各位前辈莫怪。






zhengjie6888 发表于 2016-4-8 20:41:06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GIF
1





Jing8838 发表于 2016-4-8 20:41:56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1.GIF






四维 发表于 2016-4-8 20:42:33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4.GIF
3





xlz1865 发表于 2016-4-8 20:43:29


说的有道理。。。。。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1.GIF






洗心堂主 发表于 2016-4-8 20:44:09


有很多感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个人认为“形而上”的东西不可能脱离“形而下”的东西而独立存在。





龙行有宝 发表于 2016-4-8 20:45:08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1.GIF






一喦 发表于 2016-4-8 20:45:41


感触有很多!

个人认为楼主讲授的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因为坚持“最大的尊重就是服从”,所以我也讲形式与内容。

先虚构一个故事:一人请客吃饭,来了一拨朋友。其间,有些是朋友的朋友,虽亦是朋友,但总有几位彼此还显些生份。其中有个小K,衣着光鲜;还有位学者,不修边幅,两人不熟!酒过三旬,小K海侃起来,主题是自己的衣着打扮......众人的交流变成小K的演讲时,一直未语的学者出声了,他问小K:先生的西装是阿玛尼的吧?答:是!再问:先生的衬衫是杰尼亚的吧?答:是!还问:先生的内衣是CK的吧?答:是!最后问:内衣里面先生穿的是啥名牌?小K不解地说:里面没了!学者起身告辞......

暂且将小K看成重形的代表,将学者看成重质的代表。我想,小K可能不耐看,但不会没人看,可能还粉丝不少。学者虽耐看,但若其观而不语,有几个有识英雄于草莽的眼力和那份坚持?

回归主题,形式和内容,是不是谈两者如何结合比论两者哪个重要更有意义!

我的浅见是:
一、道无形,器有度,过犹不及。
二、上观其形(势),下观其效(能)。鉴于常有宏观一马平川、微观一地蚂蚁之事,所以上下结合取其中观。
三、战略上重形,战术上谋质,战略战术相结合。

脚踩西瓜皮,瞎讲八讲一通,现在急刹车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EM01.GIF

好歹也是以实际行动顶楼主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29.GIF






djgavin 发表于 2016-4-8 20:46:21


先谢谢outdoqin兄中肯的探讨,我也在谈谈自己的看法outdoqin兄莫怪。

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大家都知道,也都能解释明白,但可能很难做到深悟,outdoqin 兄谈到的教授衣着甚至不如寻常人但内里为高深智慧,此为一例。浮生若茶兄所言的茶道大师行茶甚至不如寻常茶道之人,但悟茶为至高境界。此为2例。

外表光鲜不如有内涵更为实在,也是在劝告大家不要过于追求器具的华丽,这点我非常赞同,但大家恐怕没几个能不被美器和上等沉香的诱惑吧?要是真能达到哪个境界恐怕菩提手珠同样可以修行,又何必执着于沉与檀呢?道理大家都可以明白,甚至可以讲授给别人,就像六祖慧能的偈语大家也可以明白的通彻,但必竟不是自己悟出来,做不到是因为缺少的是修行的过程,

茶道大师千利休“把炭放进炉子里,等水开到适当程度,加上茶叶使其产生适当的味道”几句简单的道理,大家看到的是结论,孰不知悟出这样道理需要多久的修行,不是你我明白这个结论的道理,就等同于你已经修行到这个境界了,

我也来讲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吧,虽然是虚构的
《神雕侠侣》中的一个重要的情节,是杨过在手被砍下来之后偶遇到了大雕。从此还是和大雕相依为命。而大雕则是当年和大侠独孤求败一起纵横江湖的神雕。亲历过当年独孤求败的那种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孤独寂寞。大雕曾经带杨过到剑冢看独孤求败的剑。这里金庸营造了一个古往今来武功或者任何技艺都会有的一个祭坛,三个冢代表了三个人生技艺的阶段,也可以看作是人生的三个境界。第一把剑是锋利灵巧的剑,30岁的独孤求败持之与河朔群雄争雄已经是不败了。这时的独孤求败一定是少年傲气,梦想着扬名立万。而这个时候的剑象征着我们人生学艺的第一个阶段,接触到了一定的手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学艺很精但是一心向往着功名。而到了第二个冢,是重而无锋、大巧不工的玄铁剑,持此剑的孤独求败已经是天下无敌了。而玄铁剑的重、钝,使初上手的杨过很是不适应。但是久而久之,使用自如之后,就是我们说的举重若轻了。这个时候,人生和技艺达到了第二个阶段。当人生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先前十分看重的胜负输赢之心会有些收敛,天下无敌已经成为了一种很是轻松容易的事情,所谓举重若轻就是如此了。人生的第三个境界,就是第三个冢的木剑了。到了此时,独孤求败已经是不滞于物,草木竹石皆可为剑了。此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举轻若重了。这时内功修为已经到了顶峰,外物已经无关紧要。到了这个境界,就已经是高处不胜寒了。一法通、万法通,所有的技艺和道理就是游刃有余了。

举重若轻到举轻若重,是人生的第二个到第三个境界,是人人都想达到的。可是一轻一重之间,谁又能做到游刃有余呢?





zhengjie6888 发表于 2016-4-8 20:47:20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http://bbs.hl365.net/static/image/smiley/default/61.GIF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也谈茶道与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