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3,3230,3231, 发表于 2016-12-28 12:37:10

听香

    日本香道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称谓,香道中的闻香,不叫闻香品香嗅香,而是"听香"。听香一词缘于中国,清代画家张问陶有诗:"早听务实夜听香,镇日茶瓜习送迎。洗耳已无清润水,到门恰喜卖花声。" 苏州园林狮子林中有"读画""听香"等题额。取名听香室、听香斋等等的文人雅士书房更是不胜枚举。
      香如何能听? 是一个问题。
    闻与听的区别,在于闻是一个主动的动作,凑上去,深呼吸,将香气吸入肺中,然后大感惬意,这时候,人是被目标指向的。香是被动的。然而,听则不然,不论醒着还是睡眠,耳朵都无选择的随时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分辨某一特定声音需要的指示警醒和专注。听香的时候人是被动的,不是你去捕捉香气,而是香气来侵袭你,或是一缕,或是一团,这是你无法控制的,它又像声音一样,来的时候自然就来了,散的时候无影无踪。听香没有对香气的贪婪,不要求更多,也不追寻香气之源,只是在当下,随时保持觉照,觉者,觉知。香是会变的,人也会变,空气的温湿度状态也会变,闻香时,体会香味初时如夏花般灿烂,后如秋叶般归于枯淡平寂,如同生命之短暂无常,香的气味变幻莫测,没有人知道它下一刻会变成什么样,对于闻到的任何香都不应挑剔分别执着。如同人生的际遇,人们只须安住于其中,体会它,从而获得生命的历练。这也就是日本香道与禅修紧密相关的最佳写照。

   说到香道与禅修,不免要提到香道学习,学习香道者,第一年专门闻香,第二年专门练习香灰造型,第三年才能开始综合练习。这在许多人看来都无法理解,第一年还好,为何要在香灰造型上练习一整年呢? 如此枯燥难耐事情上是否小题大做了呢?
   在中国古代,学生像师父学艺,师父要求弟子长年作杂物,而且技艺也不传授给弟子的例子比比皆是。等弟子熬过了他人不能坚持的时候,师父才将真传传给弟子。北宋的画家文同,在画竹之前,观竹10年而不动笔,直到他完全领悟了竹的品格,而自己也完成了像竹一样的气质的转化,俊拔,中空,绝俗,有节,他才开始画竹,这时候他画出来的不是眼睛里的竹,画的不是竹的外表,而是画的是竹的风骨,竹的精神,达到眼中无竹,心中有竹的境界。这就是"胸有成竹"成语的由来。
   长期简单枯燥的训练,在于消磨学习者的焦躁,培养沉稳坚韧的性情。香道的练习者,须一切活动中随时反观自心。在练习中应舍弃急于求成的心,欲超胜别人的心,欲获取赞美的心,欲掩盖错误的心,因循守旧的心等等。肤浅空洞,魂不守舍,机械的各种表演性质的繁杂手势动作应该弃绝,练习者的动作必须是实时来自内在对完美的感受和不断追求。在隔火熏香法中,要使香灰的造型整齐美观,随时要关照炭火的温度,埋藏的深浅对香味的影响,使香能散发出最佳的气味,埋的太深气味不能很好发挥,埋的太浅又容易出现焦味影响美感。打香拓燃香粉,也务求打出来的拓干净清爽,不散乱无断头,从视觉到嗅觉都要达到忘我的境界,这是种磨励操作者心性的修练方式。
   香禅一味,至朴至臻,砍柴、挑水、吃饭、睡觉、焚香、喝茶都是道。香道学习过程,就是修道过程,闻香、练香、听香,就是去芜存菁,返朴归真的过程。当过了河,船就不需要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http://www.chenxiang.tv/source/plugin/csdn123_news/img/201612/28/555d2d2677894aaf361222af7de4a04d.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