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之家

标题: [书画知识] 中国画中的十八描(下) [打印本页]

作者: 文玩之家    时间: 2018-6-3 10:55
标题: [书画知识] 中国画中的十八描(下)
折芦描 这种描法所画衣纹线条起迄部分较为尖细,行笔至中间转折时由于压力增强,而形如折断的芦叶,故名。画折芦描时行笔速度不宜过快,过快易流于粗率;也不宜过慢,过慢则易笔势涩滞。在勾描的同时辅以淡墨进行渲染,一方面有利于增强衣纹的立体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由于用笔激烈转折而带来的紧张生硬之感。如宋代李唐的《采薇图》。




柳叶描  这种描法所画线条状如柳叶,而略短于兰叶描,轻盈灵动,婀娜多姿。《点石斋丛画》云:“ 笔下忌钉头怒降,心手相应而如柳叶。” 这种描法适宜于用来表现质地轻而软的衣服。如明代朱瞻基的《武侯高卧图》,人物的衣纹多用柳叶描,偶尔也用兰叶描画些较长的线,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灵动、轻盈的美感。




竹叶描 由宋时墨竹画技法演变而来,因线条状如竹叶而得名。《点石斋丛画》说竹叶描 “ 用笔横卧,为肥短撇捺,如竹叶。” 在人物衣纹的描法上,竹叶、柳叶、芦叶这三者叶子从外形上看都很相似,只有依靠描绘时手腕下笔的轻重、刚柔与长短等变化来加以区分。如清代禹之鼎所绘《李图南听松图》中的衣纹,用笔起伏顿挫明显,线条粗细变化较大,很像随风飘动的竹叶,飘逸活泼。




战笔描  又叫战笔水纹描,宋《宣和画谱》上有这样的记载:“ 周文矩,金陵句容人也,……善画,行笔瘦硬战掣。” 其中的 “ 瘦硬战掣 ” 一语,可视为战笔水纹描的原始依据。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画当时文人士大夫弈棋聚会的情景,画中人物,笔法简细流利,衣纹线条呈现出曲折战颤之感,与画谱上的记载基本相符。




减笔描 这是一种行笔速度快,线条简约的画法。其特点是侧锋行笔,画出的线条既概括简练,又富于变化,行笔速度快时尤显其笔力强劲。较为典型的作品是梁楷的《太白行吟图》,画诗仙李白行走吟诗的情形,全画除头部及五官用细笔勾描外,衣裙则用大笔四、五笔淡墨画出,纵笔挥洒,诗人吟咏时的神情就跃然纸上。梁楷的这种减笔线描把中国人物画的创作推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宋以后,梁楷的减笔画启发了一部分文人画家,对日本的绘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枯柴描 枯柴描与减笔描在用笔上并无多大区别,只是前者渴笔较多,后者干湿并用。如宋代龚开的《中山出游图》,钟馗衣纹都用偏锋,渴笔画出,在线叉开时还会产生飞白的效果,一如枯柴高悬。明代画家多采用这种描法,如吴伟、张路、周臣等画中人物服饰中的线条基本上属于这一类型。




蚯蚓描 这种描法要求把篆书笔法融于画法之中,似篆书般圆匀遒劲的笔法,以外柔内刚的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衣纹。如明代丁云鹏的《补纳图》,画中衣纹线条墨色秀润简劲,用线简洁,细劲平直,很好地体现了外柔内刚的衣纹特征。




橄榄描 橄榄描用笔起迄极轻,头尾尖细,中间沉着粗重,所画衣纹如橄揽果实,故而得名。周履靖、汪砢玉认为此法为颜辉所创,如颜辉的《铁拐仙人像》,衣纹线条采用颤笔画出,头尾尖细,中间的线条粗如橄榄。





枣核描  枣核描用尖的大笔绘就,虽与橄榄描相似,但线条节奏较之更柔和,故线条更显自由。枣核描运用大笔挥洒,中间转折顿挫圆浑,呈枣核状。由于线的转折剧烈,中段自然鼓起,再加上线条短促,所以枣核描较适宜表现麻布的质感。如清代金农的《钟馗图》,就是典型的枣核描法。






作者: 好自为之    时间: 2018-6-7 07:41
支持你哈...................................
作者: 笑叹词穷    时间: 2018-6-20 05:40
我也来顶一下..
作者: 苦情歌    时间: 2018-7-3 10:54
顶起顶起顶起
作者: 花汁、染红指甲    时间: 2018-7-16 15:12
围观 围观 沙发在哪里!!!
作者: 思念绕指尖    时间: 2018-7-30 16:26
这么强,支持楼主,佩服
作者: 相濡    时间: 2018-8-12 18:29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作者: 笑着唱    时间: 2020-3-3 06:12
我也是坐沙发的




欢迎光临 沉香之家 (https://chenxiang.tv/)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