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之家

标题: 沉香历史 [打印本页]

作者: 3233,3230,3231    时间: 2016-12-28 13:07
标题: 沉香历史
  第一节 六千年悠久历史的香文化
沉香在历史上与四大文明古国都结下了不解之缘。沉香的品鉴、运用、消费,点点滴滴,无不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缘分。在中国从  汉代至今的历史长河中,沉香文化如一条芬芳的香脉,不绝如缕。
古老的中国香学文化,堪称民族文化奇葩之一。其久远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春秋战国,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极盛于明,过渡于清,迄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从皇室朝廷,到公卿巨族以至富豪雅士,都对沉香青睐有加,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沉香文化,这在正史及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载和描述。
先秦时期,香的主要功用为原始祭祀,用于表达人们对天地的敬仰。烧香行为由国家掌握,由祭司执行。《诗经周颂·清庙之什·维清》:“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禋就是烟,是说周文王受命而祭天,熏香而出其烟。到西汉中叶,西域或南亚的龙涎香、苏合香等香料传人中原,因其芬芳浓郁,深受皇室贵族士大夫等人士喜爱。

第二节 始于汉宫廷的沉香香薰
  从汉武帝时期到三国,可称为香的引进期。武帝时期香品渐走向实用化,汉武帝时引入西域香料,降及东汉三国,在这300多年间,香的使用还仅限于宫廷和上层贵族之中,被用于重要的皇家仪式、重要节令甚至皇亲国戚的奢侈日用。由于香极为名贵,难得进入寻常百姓之家。
提到沉香的古文献中,较早的有东汉杨孚所著《交州异物志》,该书载:“蜜香,欲取先断其根,经年,外皮烂,中心及节坚黑者,置水中则沉,是谓沉香……”
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是一部奇书,书中分类记载了异境奇物,奇闻逸事及神仙方术等等,其中对香事的记载饶有兴味。《诵物志》卷之二《异产》一节记载了汉武帝时西城小国朝贡并献香的故事:
汉武帝时,弱水西国有人乘毛车以渡弱水来献香者,帝谓是常香,非中国之所乏,不礼其使。留久之,帚幸上林苑,西使千乘舆闻,并奏其香。帝取之看,大如鸾卵,三枚,与枣相似。帝不悦,以付外库。后长安中大疫,宫中皆疫病。帝不举乐,西使乞见,请烧所贡香一枚,以辟疫气。帝不得已,听之,宫中病者登日并差。
长安中百里成闻香气,芳积九十余日,香犹不歇。帝乃厚礼发遣饯送。
从这个小故事中,可知外方之人不远万里、不畏艰险前来汉朝献香,很有情调和诚心,而各种奇异香料也随着朝贡等对外交流活动进入宫廷。献香使节来到后,起初皇上看朝贡的香品不起眼,认为是中国并不缺乏的寻常物事,因而对献香使者也不太待见。后来见其疗治
时疫的奇效,乃大欢喜。而且贡香焚烧之后,芳香之气三月不散。于是皇上乃一改态度,赐予献香使节丰厚的礼品,并给予其盛宴饯行的待遇。
《汉武内传》这本书,系托名汉代班固或晋代葛洪撰者,皆无确据,实为后人伪托,但它描述朝廷运用沉香,倒也记述真确:“七月七日设座殿上,以紫罗荐地,掺百和之香。”农历七月初七乃是传统七巧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
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七月七日原本属于庆祝丰收的良辰吉口,后来演变为女儿节。这样的日子在皇宫大殿点燃百和之香,属于对天地很虔诚的崇拜礼仪。而所谓百和之香,首先就是沉香在其中遥领众香。
   汉代,熏香用具名目繁多,有香炉、熏炉、香匙、香盘、熏笼、斗香等。西汉熏香的器具铜制博山炉制作精良,根据《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博山炉主要燃烧的是树脂类香料。汉朝卫宏撰写的《汉官仪汾说:“太官供食,五日一美食,下天子一等。尚书郎伯使一人,女侍史二入,皆选端正者。伯使从至止车门还,女侍史絮被服,执香炉烧熏,从入台中,给使护衣服也。’’可见精致、气派、程序繁复之一斑。汉代还有一种奇妙的赏香形式:把沉水香、檀香等浸泡在灯油里,点灯时就会有阵阵芳香飘散出来,称为“香灯”。

      第三节 挥霍无度的两晋熏香生活
魏晋时期,香从宫廷扩展到文人士大夫阶层,文人用香蔚然成风,留下不少品香用香、记录心情的诗文。汉末至魏晋六朝,佛道两教的兴盛,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此时,具有代表性的博山式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它不再是达官贵人修养身心的专利,平民百姓用博山炉熏香、品香也成为一种时尚。
南北朝时期,沉香不仅为皇亲国戚所珍爱,也为上流社会所追捧,已是有身份的人的昂贵奢侈品,这个时期贵族阶级就开始尝试把沉香与来自四面八方的香料掺和,进行和香试验。
沉香作为贡品,首先被用于皇室消费。在那些荒淫之主当政期间,沉香也常常被暴殄天物,令人叹惋不已。宋朝初年的词人张先,有一首著名的词作《玉树后庭花》,讽喻陈后主淫逸亡国的历史悲剧。这首词上片写道:“宝床香重春眠觉,枕窗难晓。新声丽色千人,歌后庭清妙。”隐括史实,以含蓄之笔直剌后主沉湎床第之欢,渲染后主起居之奢。陈后主荒淫佚政的史实,据《南史》之《后主本本纪》,《后妃张丽华传》等记载:陈后主荒于酒色,不理政事,“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其窗牖、悬楣、栏槛之类,皆以沉香檀木构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每微风暂至,香闻数里,朝日初照,光映后庭’’。皇上的居处住室,多喜欢以沉香木装修;同时无日无夜地熏烧不停,香味飘得很远。
宋代洪刍(字驹父)所撰《香谱》,说陈后主奢侈名堂很多,喜欢自制一种“帐中香”,这是以丁香、沉香及檀香、麝香等各一两,甲香三两,将它们细研成屑,再取鹅梨汁蒸干焚之而成的一种妙香。
用鹅梨蒸沉香,放在帐中,谓之帐中香。他为何要乐此不疲呢?因为鹅梨蒸过的沉香遇到人的汗气,即变成一种甜香。可见陈后主用心之深。
唐代戴孚撰写的《广异记》,说是唐代有一个博览经典的学者常夷,夜晚读书,风声飒飒,遇到一个高人,该人记得前朝旧事:“问其梁、陈间事,历历分明。自云朱异从子,说异事武帝,恩幸无匹。
帝有织成金缕屏风,珊瑚钿玉柄尘尾,林邑所献七宝澡瓶,沉香镂枕,皆帝所秘惜,常于承云殿讲竟,悉将以赐异。"
粱武帝萧衍恩幸朱异,常将其珍惜秘藏的外国贡物赏赐给他,其中就有沉香镂枕。沉香礼品来自林邑,林邑是古国名,象林之邑的省称,故地在今越南中部。可见,当时沉香木已经做成镂空之枕头,用作进贡之物,和金缕屏风、七宝澡瓶等宝物一样,为皇帝所喜爱,视为秘宝。相比后来的昏君隋炀帝大肆焚烧,梁武帝仅仅使用沉香枕头,则还算是好一些的。
          
    第四节 巍然成风的唐代熏香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尤其唐代有所谓盛唐气象,香道于此走向及。当时经济繁荣、海路通达、佛教兴盛,社会上下,用香风气趋于普及,技术上也产生了形式丰富多形的行香方法。“迨炀帝除夜,火山烧沉甲煎不计其数,海南诸香毕至矣。"(《香乘》卷一)南香的大量涌入,使香的价格降低,也为香文化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唐代文人对隋炀帝的豪阔奢靡,也多有描述,尤其强调它的焚香的效果。韩僵《开河记》:“炀帝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继,锦帆过处,香闻十里。’’《纪闻》记载:贞观初,天下又安。时属除夜,太宗盛饰宫掖,明设灯烛,盛奏乐歌。乃延萧后观之,后曰:“隋主淫侈,每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尽燕沉香木根,每一山焚沉香数车。火光暗,则甲煎沃之,焰起数丈,香闻数十里。一夜用沉香二百余乘,甲煎过二百石."宋代陈元靓撰《岁时广记》卷四十《风俗通)》也有类似记载,且更为详细。后来欧阳公诗云:“隋宫守夜沉香燎,楚俗驱神爆竹声。"用的也是这个典故。
陈后主、隋炀帝都是荒唐、荒淫的人物,这样的君主却喜欢消耗沉香,从其用量而言,简直是对大自然的极度破坏和亵渎,尤其是隋炀帝,对沉香的消耗浪费简直令人发指!几十座篝火,都用沉香木来焚烧,沉香一车车拉运而来,都是用劲烈的明火焚烧,火光稍暗,就用动物油去实施火上浇油!火光燃起数丈之高,很远的地方都闻到浓烈的香气。他这样一夜就能消耗两百车沉香。
唐代的许多皇帝,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雄厚的国力,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唐中宗时期,朝廷的王公大臣还曾“各携名香,比试优劣,定期举行“斗香”活动。《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则记述较为明理的皇帝,这是唐敬宗李湛时候的事动。

  第五节 极盛一时的宋代熏香
宋代是香文化发展得最为蓬勃的时期,诸多香料商店、品香会所成为上层人士的集会场地,尤其是文人雅士、哲学家、艺术家以及官宦贵族知名人物频繁出入。
《宋史·地理志》记载沉香等香料的朝廷消费,令人咋舌。宋代朝廷对香的消耗不少,地方有进贡之义务。“元丰贡沉香、甲香、詹糖香、檀香、肉豆蔻、丁香母子、零陵香”等特产。
宋高宗时期虽对修炼长生不老之术不感兴趣,但他重视强调伦理道德的修养。再就是他很崇尚斋醮,当然不免消耗相当的社会资源。
斋醮活动普遍而又频繁,规模不小,而且每遇国醮,宰相以下文武官员都要斋戒到场行礼祈祷,举行一次国醮,一般要花费“沉香一百两,降真三百斤,黄蜡一百斤,官钱十万贯”。(《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三)
宋代把香道的妙用发挥到极致,陆游《老学庵笔记》记录了宋朝风行一时的爱香风尚:“京师承平时,宋室戚里岁时人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鬟持香毬在旁,二车中又自持两小香毯,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
北宋大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笔下历历尽显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社会经济繁荣景象。画卷上店铺繁多,各式各样,其中绸缎店、中医诊所、茶馆、药店、看相箅命、马车修理、饮食店铺等等,其中,就有几家香店,穿插其间,如较明显的有:刘家上色沉檀柬香店。可见沉香以及它所包含的香文化,显然极深地贯穿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宋代沉香品鉴的风气就是这样蔚为大观,这与其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也有关系。宋代的瓷器,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低,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瓷炉虽然不能像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以后的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
宋代寇宗爽所撰《本草衍义》,还有沉香木用于建筑等的记录:
“沉香,岭南诸郡悉有之,旁海诸州尤多。交干连枝,岗岭相接,千里不绝。叶如冬青,大者合数人抱。木性虚柔,山民或以构茅庐,或为桥梁,或为饭甑尤佳。"建筑居所、铺设桥梁、做成蒸饭食的甑子,尽管木性虚柔,沉香木的作用真不可小觑!
沉香的贸易,在宋代真是渗透到朝廷以至民间的各个方面。宋元时期,中国医药对外往来更为密切。位于越南一带的有交趾、占城、安南等国,交趾国于两宋时期将犀角、玳瑁、乳香、沉香、龙脑、檀香、胡椒等药材输入中国。姚术栋《安南小史》说:“(安南)  国多产药草,但国人不知制之,皆一致于中国,中国制而复送于安南,土人谓之北药。"宋代文豪苏东坡谪居海南时写道:“海南多 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民无用物,珍怪是殖。播厥薰木,腐余是穑。"海南居民以物易物,那沉香交易换取生活必需品,苏东坡描述  了当地居民砍木采香的情景……将香木砍倒,数年腐朽后,所剩不烂的芯材就是沉香了。
宋代的香道贸易兴旺,源于当时海外贸易扩展,因用量需要,海外沉香陆续进口,民间也使用沉香,不算稀罕。在宋代社会,沉香的文化角色,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因航海技术高度发达,从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中国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因而该条海路,也常被称为香料之路。来来往往的商船载运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当时市区舶司(海关)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足见当
时香料的用量之大与香料贸易的繁盛。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冯梦龙《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系《三言二拍》中的名篇,以两宋社会生活为故事的时代背景。故事中古代经商的辛苦情状描绘得活灵活现。书中写道:
一路遇了顺风,不两月行到苏州府枫桥地面。那枫桥是柴米牙行聚处,少不得投个主家脱货,不在话下……兴哥在广东贩了些珍珠、玳瑁、苏木、沉香之类,伴起身。那伙同伴商量,都要到苏州发卖。兴哥久闻得“上说天堂,下说苏杭”好个大码头所在,有心要去
走一遍,做这一回买卖,方才回去。
从这里的描述可以看出沉香等物在民间市场的传播流通较广。而且南方来的沉香在苏州这样的大商埠,有利于集散贸易。而且,在  这样的商埠,沉香价格可能高于原产地数倍。
宋代的沉香文化还传播到临近邦国。古代大理国商业贸易发达,与四邻诸如戎州(今四川宜宾)、成都……在南方则接近印度及东南亚诸国。在唐代末期以及整个宋朝时期,它从内地输入汉文书籍、缯帛、瓷器等,又从两广(粤东、粤西)输入沉香木、甘草等药材和手工业品。而宋朝正是沉香消费品鉴的高潮时期,显然,远在滇西的大理国也受到影响。宋代及宋代之后,不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在各式宴会庆典场合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在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做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时,常有丫鬟持香熏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则多设香斋,不仅用香品香,还亲手制香,如此一来,必然促进沉香的商贸交易。
        
    第六节 普及民间的明清熏香文化
自从元代线香发明以后,香品的制作,形式多样而丰饶。明代,承继前代香文化精致传统达于极顶,且多发展创造,熏香用香之文化更趋多元,高崇之佛门、世间之文人雅士,纷纷营建香斋、静室与收藏宣德炉,蔚为风尚。以沉檀香为材料制作的香品更是宫廷朝堂、贵胄之家不可或缺的用品。延至清季中叶,盛世风气使然,行香普遍渗透日常生活之中,举凡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香案等等’遂成文房清玩之典型陈设。
明代沉香消费,涉及它的采买政策和海禁政策,沉香的消费与前 朝另有不同的境况。余继登《皇明典故纪闻》记载:
洪武时,交通外夷之禁。永嘉民有买暹罗使臣沉香等物者,为恩人所讦’按察官论当弃市。太祖曰:'永嘉乃暹罗所经之地,因其经过,与之贸易。此常情耳,非交通外夷比也。’释之。
可见,违反海禁政策’就会有人告发,处境相当危险。但是皇上在处理具体问题时,也幸好还有所转圜,没有违背人间常识常理,于是这个从事沉香交易的人侥幸捡回一命。
朝廷虽禁用外国香,但允许甚至倡导使用本国香,事见后人补辑的顾炎武散篇文章《日知录之余》。
在《曰知录之余·禁番香》中,作者引述《广东通志》说:
建文三年十一月,礼部为禁约事。奉圣旨:“沿海军民私自下番,诱引蛮夷为盗,有伤良民,尔礼部出榜,去教首人知道,不问官员军民之家,但系番货、番香等物,不许存留贩卖。其见有者,限三个月销尽;三个月外,敢有仍前存留贩卖者,处以重罪。钦止o"除复奏外,今将圣旨事意备榜条陈,前去张挂,仰各遵守施行,至榜者。一,祈神拜佛所烧之香止用我国松香、柏香、枫香、黄连香、苍术香、蒿桃香水之类,或合成为香,或为末,或各用,以此为香,以表诚敬,盖上香之说,上古本无降神之礼,焚萧艾以展其诚。近代凡有祷祈,事主升坛,动辄然香在前。为何?恐人身垢秽。香不过辟秽气而已,何必取外番之香以为香?只我中国诸药中有馨香之气者多,设使合和成料,精致为之,其名曰某香、某香,以供降神祷祈用,有何不可?一,茶园马牙香虽系两广土产,其无籍顽民多有假此为名者,夹带番香货卖。今后止许本处烧用,不许将带过岭,违者一体治罪。一,檀香、降真茄兰木香、沉香、乳香、速香、罗斛香、粗柴香、安息香、乌香、甘麻然香、光香、生结香,并书名,不书番香,军民之家并不许贩卖存留,兄有者许三个月销尽。
建文为明朝第二个皇帝朱允坟的年号,建文帝在位仅4年(1399~1402)o可见明初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属于一种经济政策,违者处罚很严厉。
明成祖即位之后,采买政策大为改观。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每次同行的医官、医生180多名,还有善辨药材的药师、药工,对各国贸易的药材进行鉴定。随行带去的中药人参、麝香等国药,受到沿途各国的欢迎。费信《星槎胜览))记载:“满剌加(今马六甲)于永乐九年其王率妻子陪臣五百四十人来朝,贡献犀角、苏合油、乳香、沉香、龙脑、胡椒等。中国则以宝石、珍珠、丝绸、人参、麝香、樟脑等换易。”这算是禁止使用番香政策之外的特殊情况吧。
宣宗时宫廷已大量使用香料。余继登(曾参加纂修《大明会典》)  所辑录的《皇明典故纪闻》中记载:“宣宗闻太医院奏尚衣监用辟虫香二万斤,乞遣人福建等处收买,曰:‘此非急务,不必遣人。且香药安用许多?可减其十之七。’’’可见皇宫香料的使用数量奇大,并要到南方沿海采买。
在明世宗时,明朝宫廷更是大量使用沉香。此公嗜好做万寿饼,以求长生不老。
但到了晚明时节,沉香的贸易和使用情况又有所改观。大剧作家    汤显祖写澳门的沉香贸易,处处可见其繁盛的景象。
万历十九年(1591),汤显祖因为得罪大学士申时行,被贬谪广东徐闻。这客观上也促成了他一趟别有意趣的旅行并获得耳目一新的见闻。因要前往徐闻,他顺道经东莞、顺德、香山,考察风俗人情。转来转去,不期然间转到了澳门。在香港开埠之前,澳门是东南亚一    个非常重要的香料集散地。
汤显祖的《香山验香所采香口号》写其对龙涎香的倾倒:“不绝如丝戏海龙,大鱼春涨吐芙蓉。千金一片浑闲事,愿得为云护九重。”
除了龙涎香,沉香更是商人们搜求的宝物。当时也有不少沉香从海外收购。澳门就是重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听香山译者》被他请教的翻译这样向汤显祖介绍:“占城十日过交栏,十二帆飞看溜还。握粟定留三佛国,采香长傍九洲山o"描述的是澳门葡商出海,到南洋诸国贸易购香的场景。首句指的是葡商由占城(今属越南)出发,十日后可到交栏(今印尼格兰岛)。他们所乘的是配备有十二张帆的快船。后句写葡商到九洲山(今马来半岛中一群岛,南洋产香胜地)采购香料。这首诗生动地介绍了澳门葡商在东南地区频繁的香料贸易。

明代沉香的收藏和使用在文学作品中也有反映。古典名著<金瓶梅》里写李瓶儿决意嫁给西门庆之前,决定向他示好,拟资助西门庆修房子、建花园。这是一笔交易,也是极具重量的感情投资。她对西门庆说:“奴这床后茶叶箱内,还藏着四十斤沉香,二百斤白蜡,两罐子水银,八十斤胡椒。你明日都搬出来,替我卖了银子,凑着你盖房子使o&quot;(第十六回)
可以看出,在此间的经济生活中,沉香的地位很高,和银子等硬通货一样,属于保命之经济储藏,而且它的价值可能还超过其他宝物。40斤沉香,也许是李瓶儿精心珍藏已久的上等好材。
至清朝,香已完全融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红楼梦》在内的各类文艺作品中,都有大量对香的记述。但是时至晚清末期,国势衰退,战火频仍,与诗词乐舞等纯粹的艺术形式渐走下坡相似,香学、香文化也渐趋式微。焚香之感受、礼香之修持、品香之明心,如此之雅人深致,随着时运的衰败,终于在大清王朝的风雨飘摇中,火尽灰冷了。
清朝仍有邻邦进贡沉香的记载。《清史稿·暹罗传》记载人贡中国的有沉香、冰片、犀角、龙涎香等十余种,清廷曾回赠人参等,并对暹罗药商予以优惠待遇。当时,暹罗的药用酒类引起了中国医家的重视。在清朝的宫廷中,仍然使用沉香。当代长篇小说《台湾风云》
根据当时的史料传闻,描写皇帝在宫中接见大臣时熏烧沉香的情形。
太监代刘铭传向光绪奏请台湾建省时,“养心殿内,光绪也已从最阳的惊诧中缓和过来。他晶莹的目光闪烁着,命刘铭传将地图呈上。当值太监连忙接了地图,平铺在御案,又把紫檀框梅花立灯移到近处,往镂空的熏炉里添了沉香”。当时光绪正陷入深长的思索,一边观看刘铭传手绘的东海形势图。沉香的袅袅香烟,加深了他的这种思索的深度。
  明、清两代,宫廷皇室皆崇尚用沉香木制成各类文房器物,工艺精细,与犀角制作相同。沉香木自古以来就是非常名贵的木料,亦是工艺品最上乘的原材料。但由于沉香木珍贵且多朽木细干,用之雕刻,少有大材,所以它若用于建材,就有些奇怪。但在皇家建筑中,留下了几处沉香木建筑的珍贵范本。蜚声中外的北京古建筑材料中的四宝,即祈年殿沉香木楹柱、太庙前殿正中三间沉香木梁柱、颐和园佛香阁内铁梨木通天柱、谐趣园中涵远堂内沉香木装修格扇,皆与沉香木有关。
天坛面积辽阔,相当于紫禁城的四倍。院内遍植苍松翠柏,蓊郁苍翠。种种佳树,表示崇敬、追念和祈求的寄托。建筑天坛之时,想来绝不会缺乏大木、硬木、名贵木材。但有些奇怪的是,其中的部分建筑,就采用了沉香木。沉香木并非特别坚硬,也不一定适合建筑大殿,但是为什么沉香木的地位在其中如此之高呢?也许,只能用沉香的地位和美善高洁的象征意义来作解释了。除此之外,在古代建筑中,沉香也另有用场:古人把沉香研成粉末,与油漆相拌,涂在想要建筑物散发香味的部位上,待新宅落成,在梁木和泥壁,因掺和沉香粉,开门则香气蓬勃。可见古人心思之周到。费氏,青城人,嫁给蜀主孟昶,赐号花蕊夫人。其宫词描写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用语以浓艳为主,《全唐诗》下卷存有她的诗一卷,其中一首写道:
“沉香亭子傍池斜,夏日巡游歇翠华。帘畔玉盆盛净水,内人手里剖银瓜。”从花蕊夫人的“沉香亭子傍池斜”以及李白的“沉香亭北倚栏杆”,均可知沉香木与建筑的关系实在不浅。吴伟业诗《清凉山赞佛寺》其中有云:“西北有高山,,云是文殊台。台上明月池,千叶金莲开。花花相映发,叶叶同根栽。王母携双成,绿盖云中来。结以同心合,授以九子钗。翠装雕玉辇,丹髹沉香斋。护置琉璃屏,立在文石阶。长恐乘风去,舍我归蓬莱。”
虽不乏诗人的夸张和想象,“丹髹沉香斋”,则其内部全用沉香木装修,是可以肯定的。在社会生活中,沉香仍是高贵和身份的象征。清朝的公子哥乃至一般生活无虞的人,都购置各种香饼、香料环佩,便于随身佩戴。在流传世界各国的《红楼梦》这部古代文学名著中,对沉香的描述,颇见沉香的珍贵、高贵和名贵。沉香的象征意义非常鲜明,是珍贵、奢华、尊崇的象征。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描写元妃省亲,这样写道:
茶已三献,贾妃降座……少时,太监跪启:“赐物俱齐,请验等例。&quot;乃呈上略节。贾妃从头看了,俱甚妥协,即命照此遵行。太监听了,下来一一发放,原来贾母的是金、玉如意各一柄,沉香拐拄一根,伽楠念珠一串,富贵长春宫缎四匹,福寿绵长宫绸四匹,紫金笔锭如意锞十锭,吉庆有鱼银锞十锭。邢夫人、王夫人二分,只减了如意….
贾妃赏赐给贾母的礼物最为高级,其中就有沉香。除了普通沉香样是少不了的调剂,甚至堪称情景之美的灵魂。

以上为文章的全部内容,喜欢的朋友请点击右上角分享至朋友圈或许关注我们的官方账号,想和我们互动的朋友也可以通过官方微信账号(yygongfang)和我们一起分享大家的见解。

千万个祝福、健康、欢欣、温馨、喜悦、富裕、平安……都与您同在,愿随着风儿带给您无数温馨喜悦。





                                               
                  




欢迎光临 沉香之家 (https://chenxiang.tv/)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