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之家

标题: 说说宜兴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石瓢壶 [打印本页]

作者: 文玩之家    时间: 2017-2-17 17:45
标题: 说说宜兴紫砂壶中的经典款式石瓢壶
       制壶者。必师法自然。师法前人,自然者,天地亿万年之成果。前人文化数千年传承之脉。



       在壶界,今人十之八九都制过石瓢壶,或换其名,或更其形,师法一派。“石瓢”其主要依据有其三要素:其身呈梯型,底置三足,其盖桥钮。原称“石铫”。最早见与北宋大学士苏轼诗[试院煎茶]:“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        顾景舟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之句而把石铫改叫石瓢。现今我们平时常制作的石瓢款式,原自杨彭年款。不过都加以了自身的理解而改作。都含有了自身的气韵和文化。



       最简单的就是最纯真的最精练的语言。

        因为石瓢壶一改其他造型的繁复采用了简单的几何造型,把实用和工艺相结合,将壶艺境界又推进了一个新高潮。其直筒流,喇叭孔,泡茶时茶叶不宜堵塞,注水顺畅,拗把合手舒适,壶钮圆润丰满,给人以沉稳,厚重,平静安定之感。

       细看各人各时期的石瓢壶,又能观察其张力各不相同,其奥妙处就跟作者的个人性格,个人功力有关。



        如流传于世的曼生石瓢,子治石瓢,它们同属杨彭年制。但曼生石瓢仍原自东坡式“石铫”,其形饱满丰润。而子治石瓢侧刚烈而古拙,实用性强,触摸舒适,把玩适宜,突出“精、气、神、韵”的内在美,已把壶的刚劲发挥的淋漓尽止了。远看朴质匀称,近看素淡雅姿,线面的简炼清晰,让人赏心悦目。细看壶身刚直其嘴把的最高点,都离壶身最远,张力发挥到极点,让我们如大舒一口气,如舒筋活血般畅快。又如顾景舟石瓢,它把张力收拢了一点,咀平一些,最高点在把的中间部位,暗接处较饱满。壶身圆浑饱满而稳重,型体和谐均匀,做工精细,端正清秀,高雅精美。实显其耿直而细致,厚德载重。又如汉棠石瓢,其肩部饱满端丽稳重;而尧臣石瓢上矮颈,冰片纹泥,融和了他自己的特点,显得拙朴童趣。另有李碧芳的“艺瓢”,张红华的“提梁石瓢”,高丽君的“明君”,周桂珍的“环龙三足”等等。她们都制作出自己的风格。



     “不肥而坚,是此永年”。精美的茗壶足以让后人学习借鉴。现今在壶市常常能看到许多石瓢壶,有些壶身尚佳但咀把无力。制作一把好的石瓢壶,必须先看壶身,壶身刚则咀把刚,柔则柔,正所谓“智取其刚,行欲其方”。刚柔相应则通体流畅,曲线优美,否则让人感觉其不伦不类。前些天,我在窑务处看见一把子冶石瓢,它跟标准的梯形一样,腰直底平,下角的圆弧几乎没有延伸。看上去如一副没血没肉的骨骼,毫无生机,岂能美哉?

       在我看来,制作一把好的石瓢壶要从这主要的三点做起:首先,选料。好的泥料能充分表现出其砂的肌理,其表面的物理润色,经长期使用能发出柔和之光,令人爱不释手。然后定型。设计一款适合自己性格的壶形。刚者如子冶石瓢,柔有景舟、汉棠石瓢。这样能随心所愿,事半功倍。最重要的是做工,没有深厚的功力,岂能化土石为珠玉。因为其咀、把、钮都是暗接法,泥接得多少,咀、把的大小长短,其重心的把握,直接影响壶的好坏,这就需要我们平常的积累。



       古文是文学的高峰,“老壶”是我们的瑰宝,是我们的老师。

       象我们年青一代只有在借鉴前人的佳作,容入自己的实践而探索,通过形的转换,对原形的理解,体现自己的释谈,成就自身品位。才能使之具有东方民族特点的文化内涵,赢得世人的青睐。

作者: 花心蝴蝶    时间: 2017-3-24 20:20
沙发???
作者: 微笑    时间: 2017-5-5 21:46
打酱油的人拉,回复下赚取香囊
作者: 自不量力。    时间: 2017-6-24 20:58
希望能够分享更多知识。
作者: 奥特曼打怪兽    时间: 2017-6-25 11:08
珍爱生命,果断回帖。
作者: 相見恨晚    时间: 2017-6-29 20:01
我只是路过,不发表意见
作者: 扑了空    时间: 2017-10-12 22:19
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作者: 苦情歌    时间: 2017-12-9 19:07
元芳你怎么看?
作者: 笑着唱    时间: 2018-5-2 08:44
高手云集 果断围观




欢迎光临 沉香之家 (https://chenxiang.tv/)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