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沉香与养生

[复制链接]
1
回复
4586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51

主题

0

好友

661

积分
  • 4沉水品级

最佳新人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7-23 05:40: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沉香之家。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关闭
                                                   
沉香与养生
 “养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人们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越来越受到重视。沉香以其独特的养生功能,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上讲,“阴阳”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养生之一,“气为阳,血为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离气则死,气离血则亡。”气为阳,相当于人体内部运行的推动力,是肉眼看不见的物质,比如:造成气短属于阳虚,如同机器缺电,运行缓慢。人体阳虚,精神疲惫。血为阴,相当于机器里的润滑油,是肉眼可视的物质,人体内部的所有运行都需要它的润滑,缺少其润滑则会因摩擦力过大而产生内热,内热过高将人体内分泌紊乱。因此,增强人体内力-补气,调节人体内气运行平衡,是养生保健的核心问题。
  中华养生学巨著《黄帝内经》中提到养生的三大原则:
  一是要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与所处的“节气”和谐,始终保持融入自然的状态;
  二是保持和谐的心态随遇而安,保持健康的心理;
  三是及时调理身体失衡之外,使人体在变化的失控中处于平衡状态。
 
  在中医上,沉香对於强化心脏及神经具有疗效,知名的良药“救心”中就含有沉香。沉香能帮助睡眠、养颜美容、消胀气、排宿便、去油脂,有很好的提阳功效。据《本草备要》中记载:沉香性温,诸木皆浮,而沉香独沉,故能下气而堕痰涎,能降亦能升。怒则气上,能平则下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东垣曰:上至天,下至迫,用为使最相宜。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肾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
饮香是一种品味与福气,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之法。中药志里记载沉香气甜、凉、辛、麻、涩具浓郁,入药为圣品。人常服,则神近而鬼离,开阔运程。
  本草备药、本草纲目中详述,沉香的药性属温性,完全没有毒性,能良好调节我们的内分泌,其香能通窍,能刺激大脑皮层,使脑细胞活化,并使内脏能良性的运行。如能够加强心、肾、肝功能,使人精神饱满、头脑清醒、心情愉悦等。
  北宋诗人黄庭坚在其所作的《香之十德》赞美沉香道:“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现代日本香道名家松崎家元说,现代社会既需要“动”也需要“静”。焚燃沉香、品之香味能拂去人事心灵上的污秽,使精神超越尘世,灵魂得以感悟和净化;沉香能醒脑安神,读书、入浴、鉴赏音乐或就寝则是静中之友。
  沉香香气典雅,主辛散疏通,入肾、脾、胃经,属自然界中罕见的具有强烈抗菌效能的生药材,是一种温性药物,对冷胃、风寒湿痹有怯除作用,是行气药中最上等的药材,有通关开窍、畅通气脉、养生治病等神奇的功效。中医典籍的相关记述也甚多,如《本草备要》谓之“能下气而坠痰涎,能降亦能升,气香入脾,故能理诸气而调中,其色黑。体阳,故入右臂命门,暖精助阳,行气不伤气,温中不助火。”《大明本草》谓之“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止转筋吐泻冷气”;《本草纲目》谓之能“冶上热下寒,气逆喘急,大肠虚闭,小便气淋,男子精冷。”
  沉香不仅宜于熏燃,也可以研成粉末内服(外用还可治疗外伤并有镇痛作用),或以沉香片、沉香粉冲泡饮用,皆为传统的养生妙方,具有活血行气、补养气血之功效;女性常食能调经补血、驻颜美容,治疗气血两亏,面色萎黄,头晕目眩,月经不调等症。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1

主题

0

好友

661

积分
  • 4沉水品级

最佳新人

沙发
发表于 2016-7-23 05:40:20 |只看该作者
中国香文化简史
 中国香文化是祖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发展可简述如下: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春秋至汉魏,是初步的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成熟与完备时期;宋元明清是繁盛与普及期;晚清到现代,可谓中国香文化的末落时期,当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香文化正被重新认识和发展。
  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使原始人从茹毛饮血的生活进化到烤煮的食物,尝到了气香味美的熟食。“火”,不仅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带来了馨香,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香”的字像豆中盛着散发出香味的熟食品,说明了火与香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文献记载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先民们钻木取火或敲石取火,往往用艾绒作为引火材料。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的骨卜也是用艾绒来烧灼动物的骨头,然后观察烧出的裂纹。很明显,这种用艾绒点火的方法,正是发现艾灸、香文化的必要条件。
  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香的认识进了一步,把香比喻为一种高尚、善美的品质。如《尚书》有“至治馨香。感于神明”之语。当时,人们开始重视香文化,把香文化作为一种日常的礼仪。如《礼记?内则》说:“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感盥漱栉,佛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这里的容臭,即后世的香囊、荷包之类。佩带容臭,是为了接近尊敬的上辈时,避免自己身上有秽气触冒他们。在另一部古籍《山海经》中,也有许多香文化防病治病的记载,指出佩带熏草,香似蘼芜,可以治疗皮肤病;佩带迷谷,能使人精神清爽而不迷乱。
  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九歌》等名篇中,他用比拟的手法,以香草来歌颂忠贤,以莸草来痛斥奸邪,记载了许多香药,我们从中可以借以了解战国时期人们应用香文化的梗概,当时人们种植香药,应用香文化、香品开始成为一种习俗。
  战国时产生的我国医学第一部典籍《黄帝内经》,经过多人之手,总结了战国以前我国人民与疾病长期斗争的医疗经验。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成就,确立了我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而且成为祖国医学的基础。其中已经把香文化作为一种预防治疗方法。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北方人喜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爇”。《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火剂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这里提出了艾灸、熏燎等方法。又如《素问?奇病论》提出的因“数食甘美而多肥”所致的“脾瘅”病,“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这里的兰,即香药佩兰,又名兰草、都梁香。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的巩固,华夏大地的大统一,特别是汉朝的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的开通,出现了空前的中外文化大交融,印度、阿拉伯和欧洲等地的各种香文化开始传入我国,丰富了我国的香料和香文化。班固给其弟班超的书信说:“窦侍中令载杂丝七百尺,市月氏马、苏合香”。可知当时香药是丝绸之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        
  汉朝《汉宫典制》还规定,“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含鸡舌香伏奏事”(蔡质《汉宫仪》)。当时始造博山香炉,盛行于世。刘向有《博山炉铭》:“嘉此正器,崭岩若山。上贯太华,承以铜盘。中有兰绮,朱火青烟”。宫廷内,熏香、佩香、浴香等更是寻常。据《赵飞燕外传》记载,赵飞燕浴五蕴七香汤等。《太平御览》载有东汉秦嘉给妻子徐淑书信:“令种好香四种,各一斤,可以去秽”;“今奉麝香一斤,可以辟恶气”。
  1972年我国考古学界在长沙市东郊发掘了马王堆汉墓,该墓的年代为汉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距今约1200年。在一号汉墓出土的文物,发现尸体手中握有两个香囊,内装有药物,一个绣花枕和两个熏炉,也都装有药物。这些药物经有关部门研究鉴定为辛夷、桂、花椒、茅香、佩兰等,都是香药。

  产生于汉初的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乃至远古劳动人民同疾病斗争而积累的用药经验,为后世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载有麝香、木香、桂、白芷、兰草、秦椒、杜若、蘼芜、泽兰等香药,指出麝香能“辟恶气”,“除邪,不梦寤魇寐”。
  魏晋以来,香文化应用已成风气。人们视香文化为豪华的享受,香文化也因此而十分珍贵。当时,迷迭香刚从大秦国经西域传入,宫中将它移植于庭院,魏文帝曹丕和陈王曹植,还专为迷迭香作过赋。他们之间,也常常互赠香品,或求索香料如曹操曾给诸葛亮修书,并寄赠“鸡舌香五斤,以表微意”。曹丕也曾派遣使臣修书向东吴孙权求索香料。
  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首载有香身、香脂、涂发香泽和熏衣香等香疗处方。北魏之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也有论及香粉的制作法,南朝时范晔的《和香方》,可称为最早的香疗方法专集,除对传统香料的性能作了论述外,还介绍了多种国外传入的香料。陶弘景着《名医别录》,收集了汉晋以来民间的和外国传入的香药,如沉香、檀香、熏陆香、苏合香、詹糖香等。为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香料物学的依据。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国家的统一,海陆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出现了封建文化鼎盛时期。香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宫廷之内,王公贵族,抑或是民间都非常盛行。有宫室熏香,佩带香袋,衣服裹香,沐浴香汤,妆饰香膏,品饮香茶等各种香文化。隋炀帝杨广,更是穷奢极欲,滥用香品。如每年除夕之夜,殿前设火山数十座,每一山焚烧沉香木数车,再灌浇甲煎,火焰高数丈,香闻数里。唐朝明皇时,宫内有沉香亭,明皇与贵妃在亭上赏木芍药。杨国忠用沉香造阁,檀香做栏,以麝香乳香和泥粉饰墙壁,每到春天聚宾友在阁上赏木芍药。唐代每逢腊日,君王要赏赐臣下各种香药、香脂等香疗制品。
  隋唐之际,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收载了当时宫廷和民间的大量的香疗方法。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辟有药方、熏衣裹衣香方、令身香方等专章,收录香疗法古近百首。王焘编着的《外台秘要》一书,也专立香疗一卷,辑有面膏、面脂、澡豆、手膏、熏衣湿香、衰衣干香等,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汇集了唐以前历代香疗法有效方法和经验。
  唐高祖时欧阳洵等编辑的我国最早的类书《艺文类聚》,其中辟有料香部,专收香料的典故资料。唐显庆四年,由政府主持修订的《新修本书》,以及陈藏器的《本草拾遗》,都增补了当时各地使用的和外国输入的香药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殉的《海药本草》,记述的绝大多数是从国外输入的药物,按我国医药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论证。其中香药就达50余种,可以说是一本香药专集,从另一个侧面扩大了药物研究的范围和应用形式,进一步丰富了香疗法的内容。唐代中外得文化的交流更进一步发展,公元743年,鉴真和尚东渡是其中的著名事件。
  宋代,香文化达到了全盛时期。国家专设太医局、和剂局,组织汇编了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于香疗法的普及,以及佛教、道教的盛行,且都用焚香来礼佛敬神,香药的用药数量大幅度也增加。同时,由于造船工业的发展和指南针的应用等,海陆交通日益发达,促进了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公元971年,宋朝专置市舶司于广州,专管对外贸易,其中香药的进出口就占了首位。于是,出现了专事海外运输贸易香药的“香舶”。如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土一艘完整的大型宋代沉船,就是著名的香舶。从船中取出的文物主要是香药,如龙涎香、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胡椒等。宋朝内廷设有香药库,宋朝的税收,仅仅市舶司香药税率收入一项,从宋初的1600余万,至南宋淳熙末增至6000余万,成为南宗朝廷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除受日本影响较深的台湾地区,还有少数人在研究香道外,香道在中华大陆地区已经销声匿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找客服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