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香文化丨莞香溯源

[复制链接]
0
回复
4340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匿名  发表于 2016-12-28 12:33:09 |倒序浏览 | 接收回复通知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沉香之家。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关闭


(网络图片)
莞香,学名沉香树(Aquilaria Sinensis [Loun] Gilg ),属双子叶植物瑞香科,又名女儿香、崖香、芽香树、密香树、土沉香或白木香等,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因树木受外界侵害,创面上诸多物质经复杂反应,形成的混合油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入水即沉,谓为沉香,又因种植沉香以东莞尤盛,故称莞香,是目前唯一一种以东莞地名命名的树木。 莞香的树皮色白质细,纤维柔韧,自古以来就是制造高级纸张的原料,用莞香树皮作原料制成的纸统称蜜香纸、香皮纸。莞香花、莞香叶皆为养生佳品

1、莞香特质
东莞的土质和气候季风等自然条件,恰恰适合莞香的生长,容易结香和产极品好香,产出之香含油量高。
莞香因气候温和,既有海上吹来的咸风,又有珠江口吹来的淡风,咸淡空气混合回旋,所以产出的香品燃烧时烟少、凉味、持久、飘远性强且清香甜润,混合檀香之植物香和龙涎香之动物香于一体。
在焚熏时,初香清越,本香甜凉持久,尾香转奶香味,香气迷人。莞香香气能通天彻地,闻之令人心旷神怡,耐人寻味。

2、莞香品类
据考证,莞香最少为4种,而最多为14种。
以“色”、“形”、“声”分门别类,民国时期,陈伯陶《东莞县志》卷十四指出:“鹧鸪斑,曰朱砂管,曰黄熟,曰黑格,以其色言也。曰马牙,曰马尾渗,曰窃凿,曰结根,以其形曰也。曰铁格,曰菱角壳,曰香角,以其声言也”。
通常,采凿的木香,依质地分为“白木香”、“镰头香”、“沉香”、“牙香”(又名女儿香)。
凡初开香门的为“白木香”,是香中最低等;旧香口凿出来的香块叫“镰头香”,这种香较为广用,但木质花纹少无油质,价格比白木香高。
“沉香”,源于一些老香树的树头,有丰富油质。将其大块大块地凿下来,再精心将无油质部分铲去,留下油质部分便为“沉香”。
“牙香”凿自多年开采的老香树,富有油质,香农精心地凿成一条条马牙形,如手指大小,其价格比“镰头香”高几倍,是莞香中之精品。
莞香在古时代已价格不菲,据《广东新语?香说》中云: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

3、莞香传说
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著名香农汤茂才常年起早摸黑地种植香树,女儿汤秀每天浇水送饭陪伴着父亲。汤茂才爱女心切,年年精挑细选最好的牙香珍藏,待女儿出阁时作嫁妆。女儿远嫁后,每天清晨都点烧牙香尽表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众邻里闻此香味纷纷赶来,得知缘由,广为流传。莞香中的上品牙香“女儿香”之名不胫而走,传颂至今。
又传,古时东莞种植香树的人,等莞香树长大后,就把它连根挖出,洗晒成块状后出售。因为莞香全由少女们洗晒而出,女孩儿们心细且害羞,常将最好的香块偷藏怀中,以换脂粉。后来,人们便将香中极品唤作“女儿香”。

4、 进贡历史
莞香树在东莞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仍保留着东莞县进贡的莞香。据史书记载:唐代时,莞香由国外传入。宋代时,广东各地已普遍种植,尤以莞邑为甚。清末史学家陈伯陶编著的《东莞县志》记载:“莞香至明代始重于世”,“莞香,先辨土宜,土宜正者。白石岭、鸡翅岭、百花洞(今大岭山镇)、牛眼石诸处亦不失为正;若乌泥坑、寮步则斯下矣。”
因东莞一带的土质特别适合莞香树的生长,因此出土的香料品质最好,闻名全国,是上贡的佳品。清代督学李调元所著的《粤东笔记》称,香结的价值比黄金还贵。

清《东莞县全图》载【嘉庆】《东莞县志》卷首(网络图片)
据清《贡摺》和《贡档》的记载,东莞进香始于雍正六年,止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共记载了十批次。
据陈伯陶《东莞县志?卷九十四莞香篇》载:“彭志”记“闻前令时,承旨购异香,大索不获,至杖杀里役数人,一时艺香家,尽髡其树以去,尤物为祸亦不细矣,然则莞香至雍正初,一跌不振也,此酷令不知何名,深可痛疾。”这段史料结合贡单中最早为雍正六年由广东巡抚鄂弥达进贡东莞香的记录可知,从雍正初就存在所索异香的需求。
雍正六年九月十一日《贡单》第四款“朝珠”类中,有“东莞悠远香结朝珠”及第七款“陈设”类中记有“东莞天然香山”。可知,至此,莞香已不是一段香料,而是经过加工形成既可散发香气又具有实用价值的朝珠,并作为工艺品进贡入宫。
同样,“东莞天然香山”虽不知其造型,但其可和“绿松石九如瓶”、“午瑞鹤顶瓶”、“宣德炉”一起作为朝廷摆设进贡,可见其艺术及观赏价值不菲。

5、莞香与文人
莞香自明朝起在香界地位愈重,很多文人也不禁为莞香之美一书。明代的屈大均和冒襄两位文人更是留下关于莞香的品辨赞叹之章,为后世留下了研究莞香的宝贵资料。

广东新语 莞香文/屈大均(网络图片)
  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图:附屈大均照片与手稿)(网络图片)
莞香,以金钗脑所产为良。地甚狭,仅十余亩,其香种至十年已绝佳,虽白木与生结同。他所产者在昔以马蹄冈,今则以金桔岭为第一,次则近南仙村、鸡翅岭、白石岭、梅林、百花洞、牛眠、石乡诸处,至劣者乌泥坑。然金桔岭岁出精香仅数斤,某家家精香多寡,人皆知之。马蹄冈久已无香,其香皆新种无坚老者。凡香,先辨其所出之地,香在地而不在种,非其地则香种变。其土如鸡子黄者,其香松而多,水熟沙黑而多土者,其香坚而多生结,能耐霜雪。又以泥红名朱砂管者,或红如曲粉者,硗确而多阳者为良土。
莞人多种香,祖父之所遗,世享其利。地一亩可种三百余株,为香田之农,甚胜于艺黍稷也。然可种之地仅百余里,他处弗茂且弗香。凡种香,先择山土,开至数尺,其土黄砂石相杂,坚实而瘠,乃可种。其壤纯黄纯黑无砂,致雨水不渗,潮汐润及其香,纹或如饴糖,甜而不清,或多黑丝缕,味辣而浊,皆恶土也,不宜种。香木如树兰而丛密,行人每折枝代伞,谓之香阴。其叶似黄杨,凌寒不落,种五六年即结子。子如连翘而黑,落地即生,经人手摘则否。夏月子熟种之,苗长尺许,乃拔而莳,莳宜疏,使根见日。疏则香头大,见日则阳气多。岁一犁土,使土松,草蔓不生。至四五岁,乃斩其正干鬻之,是为白木香。香在根而不在干,干纯木而色白,故曰白木香。非香故曰白木,而不离香,故曰白木香,此其别也。
正干已斩,留其支使益旁抽。又二三岁,乃于正干之余,出土尺许,名曰香头者,凿之。初凿一二斤,曰开香门,亦曰开香口。贫者八九岁则开香门,富者十余岁乃开香口。然大率岁中两凿,春以三月,秋以九月。凿一片如马牙形,即以黄土兼砂壅之,明岁复凿,亦如之。自少而多,今岁一片,明岁即得二三片矣。然贫者凿于三月,复凿于九月耳,富者必俟十阅月乃再凿,盖以十月香胎气足,香乃大良也。
既凿已,其为雨露所渍而精液下结者,则其根美。其雨露不能渍,水不能腐者,其精液渗成一缕,外黄内黑,是名黄纹黑渗。以此为上。盖香以岁久愈佳,木气尽,香气乃纯,纯则坚老如石,掷地有声,昏黑中可以手择。其或鬃纹交纽,穿胸而透底者,或不必透底而面渗一黑线者,或黑圈斑驳如鹧鸪斑者,或作马尾渗者,或纯黄者,铁壳者,皆为生香。生曰生结,亦曰血格、曰黑格。熟曰黄熟,亦曰水熟。黄熟者,香木过盛,而精液散漫,未及凝成黑线者。又土壅不深,而为雨水所淋者,是为黄熟。生结者,香头之下,间有隙穴,为日月之光所射,霜露之华所渍,日久结成胎块,其质不朽,而与土生气相接者,是为生结。以多脂膏润泽,洽于表里,又名血格,曝之日中,其香满室,不必焚爇,而已氤氲有余矣。
凡凿香贵以其时,秋冬凿则良,霜雪所侵,精华内敛,木质尽化,瘠而不肥,故尤香。春凿则多水气而湿,夏凿多火气而燥。然香既凿,夜必雾露之,昼必曝之,使其木气尽去。恶者为佳者所薰染,则又一一皆香,不可以湿霉沾之,使色味损坏。若香气日久不发,濯以温汤,磨以木贼,其香复发。然当南风爇之,或有水气,不如当北风时,天气干爽,爇之乃大香。香之生结者,爇之烟轻而紫,一缕盘旋,久而不散,味清甜,妙于沉水。黄熟则反是。然黄熟亦有美者。其树经数十百年,本末皆朽,揉之如烂泥,中存一块,土气养之色如金,其气静穆,亦名熟结。至马尾渗,则香之在朱砂黄土中者,岁久天成一线,光黑如漆,浸润香上,质坚凝而肌理密,乃香之津液所渍,气味与生结相等而更悠扬,此所以为贵也。
凡种香家,其妇女辄于香之棱角,潜割少许藏之,名女儿香,是多黑润、脂凝、铁格、角沉之类。好事者争以重价购之,而尤以香根为良。香根亦多种,盖香木善变,有种至二三十年,其根松脆,绝无可采者,则以其地不同而香种亦变也。故凡凿香师,见香木叶小而黄,则知其下根必异。盖其精华下坠,水不能自根而上,故叶小而萎黄也。香师知其然,每窃掘之,私藏沙土之中,故主人须督视惟谨,然今种香家皆能凿香,香师亦无所施其诈矣。凡香,此半凿,彼半旋长,香皮不损,则香之肉香生。培以砂土,其香头渐大至于百年之久。香头中空,可坐数人,其香成窝穴形,在于中空之旁者,是曰岩香。无水土之气,雨泽之滋则尤美。或曰,香之老者以巉〈山严〉似英石,凿痕久化,纹纽而节乖错,破之参差不顺开者为良,其形殊,其气亦异。故辛者为铁面之族,恬者为哈窝之宗,静者为菱尖,浓者为虎皮,透者为鹧鸪斑,咸有山泽云霞之气,无闺阁旖旎之味,故可重云。自离乱以来,人民鲜少种香者,十户存一,老香树亦斩刈尽矣。今皆新植,不过十年二十年之久,求香根与生结也难甚。
莞行度岭而北,虽至劣亦有馥芬,以霜雪之气沾焉故也。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苏松一带,每岁中秋夕,以黄熟彻旦焚烧,号为薰月。莞香之积阊门者,一夕而尽,故莞人多以香起家。其为香箱者数十家,借以为业。其有不经制造者,亦曰生香。以上香杂次香中蒸炙成纹,以应贾人之急,亦曰熟香。其以瓦罂烧热,投劣香于中,厚盖之,使火气逼而精液盈,面点点成斑综纹,以为此生格也,熟结也,斯是伪香。而吴下亦多售之,故香估易以致饶。
德庆有香山,高明、新兴有老香山,《南越志》:盆允县利山多香林,名香多出其中。又朱崖有香洲,洲中山诸异香,往往无名,而并未言及东莞。盖自有东莞所植之香,而诸州县之香山皆废矣。昔之香生于天者已尽,幸而东莞以人力补之,实之所存,反无名焉。然老香二山至今未尝无香,而地苦幽深,每为虎狼据扼。盖山谷之珍,因不欲尽出于人世也。东莞香田,盖以人力为香,香生于人者,任人取之,自享其力,鬼神则不得而主之也。然东莞出香之地多硗确,种香之人多朴野不生文采,岂香之能夺其灵气耶?香择其地而生,香无美恶,以其地而为美恶,购香者问其所生何地,则其香之美恶可知矣。地之硗确者,不生他物而独生香,有香而地无余壤,人无徒手。种香之人一,而鬻香之人十,爇香之人且千百,香之为用亦溥哉!

梅影庵忆语 莞香文/冒襄(网络图片)
冒襄(公元1611-1693年) ,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今江苏)人。明末四公子之一。出生于文学世家,后游学董其昌之门,娶秦淮名妓董小宛为妾。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副贡,入清不仕,读书酬唱以终。治诗文,笔调秀逸。著有《巢民诗集》、《巢民文集》、《影梅庵忆语》。
黄熟出诸番,而真腊为上,皮坚者为黄熟桶,气佳而通;黑者为夾竹棧黄熟。近南粤东莞茶园村土人种黄熟,如江南之艺茶,树矮枝繁,其香在根。自吴门解人剔根切白,而香之松朽尽削,油尖铁面尽出。余与姬客半塘时,知金平叔最精于此。重价数购之,块者净润,长曲者如枝如虬,皆就其根之有结处随纹缕出。黄云紫绣,半杂鹧鸪斑,可拭可玩。寒夜小室,玉帏四垂,毾重叠,烧二尺许绛蜡二三枝,陈设参差,堂几错列,大小数宣炉,宿火常热,色如液金粟玉。细拨活灰一寸,灰上隔砂选香蒸之,历半夜,一香凝然,不焦不竭,郁勃氤氲,纯是糖结热香。间有梅英半舒,荷鹅梨蜜脾之气,静参鼻观。忆年来共恋此味此境,恒打晓钟尚未著枕,与姬细想闺怨,有斜倚薰篮,拨尽寒炉之苦,我两人,如在蕊珠众香深处。令人与香气俱散矣,安得返魂一粒,起于幽房扃室中也。
一种生黄香,亦从枯肿朽痈中,取其脂凝脉结、嫩而未成者。余尝过三吴白下,遍收筐箱中,盖面大块,与粤客自携者,甚有大根株,尘封如土,皆留意觅得,携归,与姬为晨夕清课,督婢子手自剥落,或斤许仅得数钱,盈掌者仅削一片,嵌空镂剔,纤悉不遗,无论焚蒸,即嗅之,味如芳兰,盛之小盘,层撞中色珠香别,可弄可餐。曩曾以一二示粤友黎美周,讲为何物,何从得如此精妙?即《蔚宗传》中恐未见耳。又东莞以女儿香为绝品,盖土人拣香,皆用少女。女子先藏最佳大块,暗易油粉,好事者复从油粉担中易出。余曾得数块于汪友处,姬最珍之。

6、香飘四方
《广东新语》记载莞香盛时远销至北方的情形道:“莞香度岭而北,虽至劣亦有馥芬,以霜雪之气沾焉故也。当莞香盛行时,岁售逾数万金,苏松一带,每岁中秋夕,以黄熟彻旦焚烧,号为薰月,莞香之积阊门者,一夕而尽,故莞人多以香起家。”
寮步作为莞香的产地之一,虽不以产香著称,却因其依寒溪河为商埠,在当时形成了最大的莞香集散地。旧时外销的莞香,多数先在寮步集中,再运到九龙的尖沙咀,通过专供运香的码头,用小船运往广州,远销当时的苏杭和京师一带,甚至远销到南洋及阿拉伯等国。可见当时寮步的莞香贸易之繁荣。
莞香自明朝直至清朝中叶,都是当地一大名特产。明清时期,寮步曾形成十三条专业街,其中一条名叫牙香街,是当时莞香的集市所在地,这个名字仍沿用至今。
据说,香港的得名也与莞香有关。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远销东南亚。运送莞香的船只大多数停泊在香港九龙的尖沙咀,再通过这里转运到国外。因为莞香堆放在码头,香飘万里,因此这个转运香料的港口,就被成为香港了。香港得名由莞香而来,也是史学界普遍承认的香港得名由来说法之一。

古代反映东莞香树种植的画卷(网络图片)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找客服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