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赏鉴藏| 窗牖(yǒu)之美

[复制链接]
0
回复
4559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51

主题

0

好友

661

积分
  • 4沉水品级

最佳新人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6-12-28 13:21: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沉香之家。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关闭
点击上方《和融香道》免费订阅与关注!
随着文明的不断演进以及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人类对窗实用功能之上的艺术、审美需求也随之而来,使之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特征。形态各异的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道亮丽眩目的风景线。


 



窗牖(you)简史


窗,本作囱,小篆字,象天窗形,即在屋上留个洞,既可以透光,也可以出烟。《说文解字》中曰:"窗通孔也。"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窗是原始穴居时代的"袋形竖穴",上部覆盖着树枝杂草制成的顶盖,先民们在顶盖一侧留一缺口,正是为了上下出入和通风采光,这一缺口兼有门和窗的双重功能。


当半穴居演变成原始地面建筑,维护结构分化成墙体与屋盖两大部分时,出现了在固定的屋顶上开口用以通风排烟和采光的结构式样,古代称之为"囱",这种窗的原始样式一直保持到商周时期。囱虽然解决了室内通风、排烟和采光的基本要求,但很难解决雨雪的侵袭。当原始的巢居和穴居建筑的锥形屋顶逐渐演变成两坡屋面时,在侧面开孔来解决室内排烟排气和采光照明需要"牖"产生了。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防水问题,是我国古代通风技术的一个重大进步。《说文·穴部》云:"在墙曰牖,在屋曰囱。






"又有《礼记·月令》疏所记载的"穴皆开其上取明",即证实了囱是专指天窗,是开在屋顶上的,而牖才是开在墙壁上的。由此可见,古人对窗的特指是"通孔",即具有通风和采光作用且在屋顶上的空洞。而囱与牖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位于屋顶而后者设于墙上。囱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细化,演变成天窗和烟囱等形式,而牖也发展成檐下的通风窗和横窗。


随着古代建筑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通风和采光的面积逐渐扩大,墙上的通风口也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当门的一侧或两侧出现了较大的采光通风口,这时真正意义上的窗也就出现了。到后来,窗与牖已没有了太大的分别,以至渐渐通用了,在现存的许多古文献中"窗"与"牖"是相通的。





窗之审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窗牖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古典园林中窗的运用是园林总体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表现方式上常常运用象征、隐喻、寓意等手法,将民族宏大而幽深的哲理与审美情趣融入其中,将人引入一种广阔的审美意境,这种审美意境是通过窗的美学思想、窗的借景与窗的"审美转换"三个方面来体现的。






窗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中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人们获得美的心理感受。


清代美学家李渔在其《闲情偶记·居室部》中着重论述了窗的设计及其美学思想。他不仅强调窗棂与栏杆的设计应讲究装饰美,而且还力求把窗从整体上变成一幅画,例如他设计了便面窗外推板装花式、尺幅窗、山水图窗、梅窗等,以求达到"移天换日之法,变昨为今,化板成活,俾耳目之前,刻刻似有生机飞舞"的境界。


在窗上雕以花卉、虫鸟等"人力补之",将人工雕造的花鸟草虫做成扇形窗棂。"居移气,养移德",众多的吉祥寓意纹样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精细地装饰在古典园林中,使人达到从"卧游"到"居游"的理想境界,从而使主人足不出户也可以置身于丹崖碧水、茂林修竹之中,随意欣赏四季花卉与珍禽异兽。李渔曰:"棂不取直,而作欹斜之势;又使上宽下窄者,欲肖扇面之折纹","俨然活树生花",达到"会心之处不在远,过目之物尽是画图"的境界。






窗的借景



借景是造园家创造和扩展艺术空间、增加审美价值的主要手段,也是整个造园活动中布置和组织艺术空间的基本原则。李渔在其《一家言》中论述了"取景在借"的思想,而窗正是造园家在营造借景的空间效果时运用的一个重要元素。






不同的景区运用不同的窗形式,有时即使是同一个景区也运用不同的窗形式,苏州拙政园的游廊共运用了几十种窗形式。


每一个窗就象一个取景框来框取不同的景物,是画也是窗,是窗也是画。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景点或景区多由建筑、山石、水泉、林木以及花草或禽兽鱼虫等组成,而通过不同的观赏景面和观赏角度,就会得到不同的景观,从而达到空间层次上的变化与丰富,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应。


明代计成关于园林的借景时说:"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在这里,实际上就是通过窗来将美的景致收入到有限的空间内。








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王安石的"西山排闼送青来"、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山"等著名诗句也都是因窗得景,通过窗户把外面的广大空间和优美景观都尽收眼底,使内外空间发生交流,正所谓是"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因而计成总结到:"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李渔也说:"开窗莫妙于借景"。中国古代造园家巧妙的通过借景、通过窗,使园林空间得以无限的扩展,使有限成无限,园林内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空间互为的艺术整体。






宗白华先生曾说过:"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周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古代中国人就不同。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深刻地道出了中国园林善于通过窗来借取景致的重要特点。






窗的审美转换


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另一个审美特点是通过窗来达到"审美转换",即通过窗将一般事物确定为审美对象。一方面,窗的出现实质上是为主体确定了一个特定的审美视角,使主体进入到特定的审美情境之中;另一方面,窗又为客体划出了一个特定的范围,窗起到了画框的作用,正如李渔所说的:"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物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






窗的转换是处理集中审美视点的切入点,为主体提供一个特定的审美角度,使主体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同时,窗又为客体划出了一个特定的范围,使漫无边际的对象有了边际。李渔说道:"然此皆为窗外无景,求天然者不得,故以人力补之;若远近风景尽有可观,则焉用此碌碌为哉?"当窗不存在的时候,我们主体的人与客体的物是处在同一空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明确。而当有了窗,空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窗里的物成了主体的视觉中心,因而成为主体,而窗外的人成了客体,由于有了窗,人与物之间就有了距离,这种距离既指空间距离同时又指心理距离,空间距离是指由于有了窗,物与人之间有了"隔";而心理距离是主体由脱离现实而进入审美情境之后与物之间的"隔"。






同时,窗本身还具有"通"的特性,虽然主体与客体之间发生了"隔",但无论是漏窗还是洞窗,窗总会或多或少的将由于"通"而把窗外的物显露出来。"通"与"隔"是相对的,正因为有了"隔",所以才有了"藏"、有了"虚";正因为有了"通",所以才有了"漏"、有了"实";也正因为有了窗的这些功能,人才可以以"见"视"不见",以"漏"见"藏",人才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想象窗以外的无限空间,窗在园林中的设置实质上是为人们提供了更大的审美空间。






我们常把眼睛视为心灵的窗户,而窗牖则被喻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眼睛"。窗牖不仅以其自身千姿万态、体现着独特民族审美意象的形式美化装点着园林,更在园林的整体景观创意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它们沟通和交流园林内外的景致,捕捉和收摄赏心悦目的"画面",寓"通"于"隔",以有限见无限,大大拓展了园林欣赏的空间、层次和趣味。可以说,窗牖的布置和意匠,是中国古典园林得景、成景和文化艺术精神得以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浏览更多相关行业资讯与业内科普知识请直接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跳转至11456.cn(和融商城)




----------------------------------------



『关于我们』

弘扬中国文化 品鉴沉香文化

传播会所文化 欣赏山水民乐

养生汇话


本订阅号隶属于和融战略咨询旗下


企业QQ:1907529121

个人微信号:herongzhanluezixun

和融茶道订阅号:herongchadao

和融香道订阅号:herongxiangdao

和融战略咨询订阅号herongstrategy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找客服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