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秀场

香事。

[复制链接]
0
回复
5350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41

主题

0

好友

660

积分
  • 4沉水品级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发表于 2017-1-3 18:43:3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沉香之家。 立即注册  已有账号?点击登录   关闭
不是生活方式,而是生活▕

《海上藏家》




点击上方海上藏家,与我们一同藏享美学生活。







文/王恺 摄影/蔡小川



品香要求是有香无烟的,与合香不同。因为品香要接近口鼻,所以绝对不能被熏到,一般从宋开始,就开始使用木本香材为主,但是一直是以沉香为主。中国人一直不习惯使用檀香来做品香材料,可能是因为气息浓烈又单调,最关键的是刺激性强,能入品者很少,基本上是做宗教线香的材料。而降真香也属于气味短促,但是只能闻不能品。





可以品的香材,基本上就是沉水香和多罗伽香。沉水香是沉香的俗称,事实上,这并不是一种树种,而是某几类含有沉香脂的树种生成,遇热会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味,色泽也有黄、褐、黑等,形状也各异,密度一般都高,遇水则沉,基本生活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亚热带雨林中。这些树木活的时候砍伐叫生香,只是些普通木材,不能做品香材料;树木死亡后,腐朽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变异,由于性状不同,古人给这些香起了各种名字,有黄熟香、有栈香,也有沉水香,由于树种各异,包括在各地腐朽后变化多样,人们给沉香起了各种名字,所以很难分清。


除了沉香,还有更高级别的棋楠,又称“多伽罗香”,与沉香的最大区别就是,沉香在焚烧的时候,香味只有浓淡的区别,几乎没有变化,而棋楠在不同的火温下,同一片香会发生不断的变化,初香、本香和尾香各自不同,且香味悠长,气息幽雅。


事实上,棋楠也是香树的腐朽变种,有木质和皮质,类别是以外表色泽区分,以稀少性来分高下,分为绿结、生结金丝结、虎皮结、蜜结、糖结等,一般都带有乳香味道,在香品排列上,中国南方所出产的绿结、生结都排名非常靠前,只是现在产量稀少,基本上已经很难找到了。


品香步骤













插图来自《香学会典》












文/刘静敏



品味香与茶的乐趣,若单一人品评,虽孤却不独;若邀约众多好友聚室品评,能有共同的兴趣与涵养,共赏茶饮与香气之曼妙更是佳话。清纳兰性德《某上人书》:“茗碗熏炉,清谈竟日,颇以为乐。”要得幽趣,一人独品、两人对品为上,其境界为淡薄而有味,非茶非香,而在朋友之间的意合。


如何将香用于茶席中,简单提出可以自行制作的三种方式,来作为茶席用香的参考。

依据中国传统熏香方式,从用火的方式看,主要为直接熏烧或隔灰熏烧两种。直接熏烧者,从汉代马王堆一号墓轪侯夫人墓葬中出土的两件熏炉,都有使用过的痕迹,一件出土时“炉盘内盛满燃烧后残存的茅香炭状根茎”,另一件则“炉盘内盛有茅香、高良姜、辛夷、藁本等香草”。熏炉中植物炭化,证明为直接燃烧。

隔灰熏烧则流行于唐宋及其后,以银叶、云母为隔,例如李商隐《烧香曲》有“兽焰微红隔云母”句,就是指隔着云母片下兽形香饼发出微红火焰,另外以银制成叶形薄片“银叶”,也是非常美丽的隔火材料,金代杨庭秀《焚香诗》云:“琢瓷作鼎碧于水,削银为叶轻似纸。不文不武火力均,闭阁下帘风不起。”

若从香气味的选择,以香方的概念看,主要有单香与合香两大系统,单香为直接使用原材,制为片块状,最常使用如沉香、檀香一类;另一种为合香系统,将各种香药研成细末,依据香方的比例混合后,以粉熏烧或制成丸、饼状等。单香气味纯一,变化不若合香气味多样且有趣,却自有一批拥护者。

因此,茶席用香,以茶为主,香为辅。印篆香、香丸与线香是不错的选择。





印篆香

━━





印篆香,也称印香、香印、篆香、香篆等,是将各种香药研细成散末,依据香方的比例混合,用香范为模,压印出各种图案文字后熏烧,这种方式,古称为“印”,印出的图案如篆文曲折状为“篆”,又称曲水香。宋代刘子翚《次韵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绝》中有“午梦不知缘底破,篆烟烧遍一盘花”句,即是描述这类香篆烧完之后的灰烬痕迹。

其次,印篆香也可以协助计时,利用印模,将香粉压出一盘图案,藉由香粉燃烧便可计算时间。宋代还因为大旱而采用香印以准昏晓,也有“百刻香印”,是将十二时辰分成一百刻度,一盘可燃烧一天一夜等等。





丸香

━━







同样的散末香粉,若不以印篆方式出香,可以调和香粉后入蜜,加枣膏、梨汁等,用入臼槌捣方式捻成香丸子或饼状,再加以熏烧,称为丸香。

做法来自古代医药,以蜜为丸的历史很早,汉代医家张仲景(142~219)编著《伤寒论》和《金匾要略》便在药方中提出以蜜和丸的丸剂做法。《雷公炮炙论》序也说明:“凡修合丸药用蜜,只用蜜……勿交杂用,杂用必宣泻人也。”

在香方制剂中,丸剂制成的工序有四:入蜜、制丸、挂衣、窨藏。这类蜜丸的优点是湿润、易于塑形,方便自行合香制作,随做随用,很能凸显个人对香气品味的取向。熏烧时,以炭为底火,略为隔灰熏烧即可。





线香

━━






线香可能是大众最常见的一种烧香的形式,尤其在香火鼎盛的寺庙中,烟雾迷蒙衬托出信仰的坚贞。

线香的形式很多,在元代已经出现以纸包裹香药做成线状的焚烧方式,明代则常见以细线埋入香药内做成绝细线香,若用银丝悬挂着焚烧便称为“卦香”,等等。

不过茶席使用的线香,若能自制更佳,合香如印篆香法,制法将丸香之蜜或枣汁,改为黏粉或白芨,如香丸法揉制成条索状,粗细由人,阴干之后即可直接烧之。









文/滕军


中国用香的历史久远,香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四点:
1.祀先供圣——礼仪的表达手段;
2.祛疫辟秽——草药的重要部分;
3.安魂正魄——宗教的必备用品;
4.启迪才思——文人的读书伴侣。



在至今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已经开始使用熏炉,良渚遗址里就出土了一件竹节纹灰陶熏炉,高11厘米,炉盖上有18个孔,所用的燃烧物是一些具有芳香气味的草、木屑。


先秦时期,由于边陲和海外的香药(沉香、檀香、乳香等)尚未大量传入内地,所用香药以各地产的香草香木为主,如:兰、蕙、艾、萧、郁、椒、芷、桂、木兰、辛夷、茅等。战国时期,在室内熏香的风气在一定范围内流行,这从出土的熏炉可以看出,陕西雍城遗址的“凤鸟衔环铜熏炉”就是一例。


先秦时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人对香气的喜好是一种自然的本性,香气与人身有密切关系,可以用作养生。天子重于养生,除了在宫殿里燃香外,出行的车架上也要悬挂香草,士大夫也争先佩戴香草。屈原在《离骚》中就说,自己佩戴香草是效法前代大德,“修能”与“内美”并重。香气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对身心的修养。香气养生的观念对于后世香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中国香文化的核心理念和特色。


汉代是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确立时期,著名的《黄帝内经》就诞生在这个时代,用香气养生的理论也在汉代得到整理和确立。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把365种药分成三等,即上、中、下三个档次,并指出上药是用来养生的,可以久服,中药须斟酌服用,下药是治病的不可久服。在上药的罗列中,我们可见到麝香、木香(青木香)、柏实、榆皮、白蒿、甘草、兰草、菊花、松脂、丹砂、辛夷等传统香料或传统制香辅料,如榆皮、白芨、硝石。


在中医药理论看来,如同大自然是一个由阴阳两气组成的整体一样,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需要阴阳两气的正常循环才能保持健康。在中国医学中有关于病势的学说:如果“气”下行至足部后很难上行被称作“下陷”,子宫下垂、胃下垂、手脚发冷症属于此类病势;如果“气”上行至头部后很难下行被称作“上逆”,目眩、呕吐、咳嗽属于此类病势;如果“气”从身体里跑出来停留在身体的表面不肯回去被称作“表”,疹子、痤疮等属于此类病势;如果“气”集结在身体的中心不肯运行被称作“里”,消化不良、肿瘤等属于此类病势。


为治疗下陷、上逆、表、里这四种病势的疾病,便形成了具有升、降、浮、沉四种药势的中草药群。对下陷病势的疾病用升药势的药,对上逆病势的疾病用降药势的药,对表病势的疾病用浮药势的药,对里病势的疾病用沉药势的药。也可以归纳为:用具有升浮药势的药可以提高下陷、表的病势;用降沉药势的药可以压下上逆、里的病势。


那么如何定义药的药势呢?将升降浮沉的理论与四气五味理论结合起来解释,便是:气温热、味辛甘的药具有升、浮的药势;气寒凉、味苦酸咸的药具有降沉的药势。而香料在中医药里是担当“升浮”作用的主要角色。但香料药性烈、药效猛,除紧急时刻不能大量使用。在预防医学的引导下,在日常生活中熏香便成为保证人体阳气上扬的保健措施之一。于是,香与茶一起成为保障人体中的阴阳两气正常“升浮”与“降沉”循环运动的两大保健品。


即使用现代医学的视角分析,用多种香料制成的药香的主要疗效也可归纳为五个方面:



1行气作用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药香辛香温通、行而不泄,具有很好的行气止痛作用。药香可以使全身的气血均匀地循环起来,当然就可以缓解疼痛。如癌症晚期的疼痛、痛经等。


2发散作用药香气香升散,有很好的发散作用。比如有人因外感风寒,邪气入中,又饮食过量产生内热滞食,使用药香会大大缓解以上症状,使人体内外通达。从这个角度来说,沉香对脾胃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3助阳作用药香是纯阳之物,可温养脏腑、舒筋活络、壮阳除痺。比如有人久病不愈、精冷肾伤、形寒肢冷,使用药香可以大大缓解以上症状。从这个角度来说,沉香对精冷不孕、便溏肾亏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


4消炎作用药香对一般的细菌和病毒有抑制抗菌作用。


5松肌作用药香中挥发油成分的麻醉作用能减缓人体平滑肌的收缩,能对抗痉挛,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抑制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药香对哮喘、胃痉挛、心肌缺血、因精神紧张而引起的血压升高等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由此,熏香养性、熏香养生成为汉代香文化繁盛的内因动力。自汉代起,中国香文化的发展就被纳入了中医药的范畴,成为中医药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被纳入的过程与结果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文化根基”格式化的使然。
(来源三联生活节气)


海上藏家采编,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请发送至邮箱:hscjclub@qq.com

楼主热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找客服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