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咱村的扶贫事儿 澄迈珠宝岭村“第一书记”曾德胜让村庄大变样: 变了生活 告别低电压困扰 有了产业 沉香承载小康梦 南国都市报记者孙学新/文刘孙谋/图
在珠宝岭村,曾德胜每天乘摩托车走村串户,了解村民的需求和想法。 澄迈县文儒镇珠宝岭村,并不像它的名字那么珠光宝气,反倒是个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9000元的贫困村。去年7月,省物价局价格认证中心副主任曾德胜受组织委派到珠宝岭村担任“第一书记”。自此,“怎么帮助村民过上好日子”成了他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和心中最大的牵挂。 “曾书记,我们村电压很低,连饭都煮不熟。”刚刚驻村,村民的一句诉苦,曾德胜就记在了心上。原来,珠宝岭村电压极低,20年来严重困扰着村民的生活。珠宝岭村那友岭村小组村民文祥飞说,家电都成了摆设,“电视机打不开,电饭煲煮几个小时连饭都煮不熟,晚上连小小的电风扇都转不起来。” 解决用电难题,成了曾德胜心中头等大事。他走访了解到,村中没有高压变压器,从别处接线供电是电压低的主因,要重新安装高压电线杆才能解决。为此,他多次前往澄迈和省供电部门,反映村民的实际难题。经过2个多月的申请和协调,新线路改造项目终于进村施工。今年春节前3天,11根新立起来的电线杆通电,村民欢呼雀跃,彻底告别忍受了20年的低电压。 村中有一口水井,供应着珠宝岭村坡毛村小组75户村民的生活用水。但以前建设该水井供水系统时资金短缺,使用的是质量很差的抽水设备,三天两头出现故障,经常断水。走村串户得知这一情况后,曾德胜多方筹措资金购买了优质的抽水设备替换,再没断过水。 曾经“脏乱差”的村容村貌,在曾德胜驻村一年多来也焕然一新。他争取到村庄绿化项目资金100多万元,在村中种下了凤凰树、鸡蛋红、三角梅等十多种草木。现在,该村还有了景色怡人的休闲慢道,朝着生态文明村迈进。 基础设施改善了,还要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帮助他们真正脱贫。珠宝岭村有315户1500多人,村民长期依靠橡胶、槟榔等传统农作物谋生,人均年收入不足9000元,是澄迈整村推进贫困村。2015年11月,曾德胜联系落实了2000多只扶贫鹅苗,平均分给村中11户贫困户饲养,每户200只。几个月后周边村庄“军坡节”,这些鹅销售一空,每户贫困户都获得近万元收入。 “但要摆脱贫困,不能‘头痛医头’,一定要扶持起产业,让扶贫可持续。”曾德胜调研发现,村中有零散的野生沉香,且有丰富林地可以套种沉香,他决定在沉香上做文章。他协调各方扶贫帮扶资金350万元,并从澄迈林业局申请3.5万株扶贫沉香苗,请来农技人员传授技术,在村中大规模推广种植沉香苗。同时,他还带动了周边两个村的沉香种植。 如今,珠宝岭村400多亩地上的4万多株沉香苗长势喜人,一份沉香产业规划也应运而生。“沉香可以炼油,可以做药品、香烟、装饰品等,用途广泛,不愁销路且效益可观。”曾德胜说,沉香在珠宝岭村大面积“安家”,引起了文儒镇乃至澄迈县领导的重视,多方共同探讨形成了沉香产业规划。计划以珠宝岭村为范本,推广2.9万亩沉香种植,同时打造沉香种植、加工、应用示范基地,带动更多村庄脱贫致富。 一件件实事的办成,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曾德胜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许,也描绘出了贫困村的小康蓝图。2016年7月,珠宝岭村被授予“海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 这里的村民最盼啥 盼1公里土路修成水泥路 珠宝岭村中,有一处人人路过都小心翼翼的十字路口,这段一公里的土路,连接着该村珠宝岭、那友岭、合斗园、坡毛4个村小组。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段路路况极差,路面时宽时窄,不仅布满沙子、碎石,还有很多大块的硬石凸出路面,走起来十分刺脚。村民开摩托车经过时,为了躲避路上的石块,车头摇摇晃晃无法平稳行驶。 “平时就很难走,下雨天有水坑、泥坑就更难走了,还常有人骑摩托车经过时打滑摔倒。一旦下雨,老人、小孩都不敢走这条路。”家就住在土路边上的村民王大保说,村民都盼望着这条路能和其他村道一样修成水泥路,方便出入。 这条路对村民生活影响这么大,为啥迟迟难开修?原来,该路旁边有村庄、水塘、工程,路况复杂,路面宽度不一,按现行规定,该路不同路段分别由交通、水务等不同部门负责。 “修一公里路,要分到好几个部门去修,很难推进。”曾德胜说,针对该路维修问题,他正在协调相关部门,争取早日动工。 村民眼中的“第一书记” “他既接地气又有真本事” 驻村仅一年多,就解决了困扰珠宝岭村多年的用电、用水、村容村貌等诸多现实难题,还一手帮助村民打造了沉香种植产业。在村民眼中,曾德胜是一名“接地气又有真本事的好干部”。 刚开始推广沉香种植时,村民王文并不看好,曾拒绝领取沉香苗。“一开始担心是不是搞形象工程,会不会推广一阵子又没戏了。”但当他看到沉香苗迅速在村中大规模下地,了解到沉香种植的高效益后,他态度一改从前,主动申领沉香苗种植。他说,“曾书记带来的是一个长久工程,这个产业是一笔能让村民吃一辈子的财富,村民现在搞发展很有动力。” 冯宗兴一家是珠宝岭村最困难的一户。他家中5口人,3人身体患病需长期吃药。曾德胜驻村后,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并争取各类扶贫资金和物资对他家进行帮扶。经过帮扶,他家盖起了新猪圈,养起了猪和鸡,还种了沉香和槟榔。更让他感动的是,曾德胜还到处找资金帮他家进行危房改造。提起曾德胜,他连连称赞:“好干部,很关心我们贫困户,给我们办了好多实实在在的事。” 扶贫不能“头痛医头” “第一书记”到了村里,就要担起帮助村民发展的责任,用多年学到的知识、经验服务三农。要走到村民家里,走进村民心中,去思考“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然后付出行动解决实际问题。 在扶贫中,不能“头痛医头”,要从根源上改变贫穷面貌,以产业作支撑,做到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曾德胜驻村感悟 |